199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用张果喜的名字命名。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张果喜演绎了从一个普通农民到时代弄潮儿的人生**。
1973年,江西省余江县邓埠镇农具修造社行将倒闭时,年仅19岁的农村学徒工张果喜大喊一声:"要吃饭的跟我来!"
张果喜背着家人把**的房子卖了1400元*闯进上海,斗胆揽回家乡一笔雕花樟木箱的业务。21个木匠跟着他干起了雕刻活,江西余江工艺雕刻厂应运而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这年秋天,张果喜再次来到上海。这一回他看中了出口日本的佛龛。佛龛精雕细刻,工艺复杂,价值远远超出了雕花樟木箱。张果喜自任攻关组长,进行技术攻关,组织人员生产,佛龛顺利地打入了日本市场。
随后几年,佛龛这个"雪球"在张果喜手中越滚越大。他不断组织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余雕"产品的**竞争力大为增强,牢牢占领了海外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当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年收入还只有几百元时,张果喜已是一个亿万**。"没有一次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机遇,就不可能有我个人命运的**般的变化。" 张果喜回忆说,在许多人还不敢想的时候,我不仅想到了,而且做到了,我占领了市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