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调研的二个误区

2014-12-28来源 : 互联网

本文作者*次以一个用户身份参加用户访谈,这种有趣的换位思考促使其反思目前的用户调研普遍存在哪些误区?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却又不唯用户为中心?

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在这次用户访谈的经历中分析在用户调研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二个误区。

误区1:通过问答创建用户画像

Alan Cooper提出了Persona这一概念,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通过调研去了解用户,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来形成用户画像。

理论是没错的,但在具体执行中,用户调研太急于为用户分类与贴标签,这样得到的用户特征很容易片面而不准确。因为人有许多面,不同时间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描述,同时自我认知未必是准确的。

那么该如何创建用户画像呢?我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事先调研。

以社交阅读产品为例,通过用户账号可得知个人资料、加入时间、活跃程度、兴趣点、图书列表及购买情况、社交网络等。还可以通过用户的微博、博客等了解更多用户的信息与兴趣。

事先做好用户画像的功课能提高访谈的起点,有所侧重的提问,而不是对用户一无所知。

误区2:调查用户行为而非心理

在调研中,我被频频提问一些占比分布,频度统计的问题。

以前作为提问者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今天一一回答才发现,给出的数字那真是拍脑袋。

使用过程中没有具体统计过时间、频率,只能大概估算

普通用户只关注使用体验,对统计数字不敏感

就拿阅读产品的使用频率比例来说吧,并不是以产品为维度的,而是以内容为维度的,*近在读什么书决定了*近使用哪款产品。所以呢,*好不问过于量化的问题,如果要量化,用户数据和用户日志更能诚实准确的反应用户行为。

用户调研比起数据,更能反映的不是用户行为,而是用户心理,是用户在做出行为之前的一系列目的、动机、需求、感受、体验,更需要的不是做统计,而是引导用户讲故事。我认为这样一些问题有助于引导用户讲故事并挖掘其心理:

用户是如何知晓并到达产品的?

用户会如何向别人形容产品特点?(自问:用户的形容与产品定位相符么?)

对于用户哪些功能是must have哪些是nice to have?

用户在什么情况下“想起并找到”该产品?

用户感知到的与竞品的明显差异是什么?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