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转型的4大死法

2015-02-04来源 : 互联网

一、内部不统一,耗死

对于一些大型公司,在转型互联网的路上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内耗,内耗耗死人呀。比如江礼坤曾协助某大公司进行互联网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老总很重视,关注度很高,他的想法是希望成功;而具体负责这事的是某事业部老总,此老总也很重视,但是他的想法是不能出事,要不然地位不保,在这个基础上再谈成绩,所以在具体规划布置、计划制订和预算批复上,都非常谨慎和保守,前期先选了某分公司试点;具体负责执行和协调此事的是一位经理,这位经理倒是非常想干事,但是由于上级**求稳,所以制约了他的积极性,而试点分公司貌似又没那么容易协调;试点分公司负责人态度上很积极,直接把这事甩给了分公司的总监,分公司的总监又甩给分公司的主管,到了主管这一级,很郁闷,因为他根本不想揽这事,但是又没办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工作,都要拖很久,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烫手的山芋,都不想负责任,所以你推我我推你,结果转型的非常不顺利。

二、用人不得当,误死

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基本上都需要组建**的互联网团队,因为专业的事需要找专业的人,但是很多传统企业,却不具备正确识别互联网人才的能力,经常是找到一些不靠谱的人甚至被不靠谱的人忽悠,*后被人误导至死。比如前面提到的L总,之所以转型的不顺利,是因为在选人上连犯了两个错误:*先他有一位互联网方面的顾问,此顾问是台湾童鞋,**型的选手,顾问的方向是战略,但是只管杀不管埋,怎么落地不负责。这是极不靠谱的行为,台湾互联网的环境和内地的不一样,且内地的网络营销水平也要优于台湾,*关键的,如果找,一定是找实战出身的;在组建互联网团队时,L总又挖了一个国企高管来**此团队。想看作者更多文章或交流,可以**搜索江礼坤的博客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坤友会。国企的文化、模式、思想和互联网那能匹配吗?半年后,这位国企高管以离职收场,而新的**人迟迟没有到位。

三、团队搞不定,拖死

再好的计划,没有好的团队实施,也会被拖死。而很多企业在转型路上,恰恰就是团队出了问题。经常有企业主和我说:“这些搞互联网的80后、90后太难管。”而在推一把**上(网络营销**领域的行业**,注册会员**),很多从业人员也明确的表示不愿意进传统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不是搞互联网的难管,问题是出在沟通上。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位传统企业老板C总请我吃饭,希望我能帮他推荐一位网络营销总监取代他现有的总监。实际上他现有的总监我认识,能力不错,而且也帮他干的有声有色,收益也不错。我就问他为什么,C总说:“这个总监不务正业,总是到处参加各种活动,说是整合资源,太不踏实!”我问他想招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要求,C总说:“网络营销不就是发贴子吗?我的要求很简单,能天天在办公室呆着,带着网络部的人踏踏实实发贴子就行。”

*后的结局相信大家都猜到了,C总招来了一个踏实发贴子的总监,新总监到任后业绩毫无悬念的下降,当他幡然醒悟希望请回原有的总监时,晚了。实际上那天吃饭时我已经提前和C总讲过这个道理了,问题是他不信呀,还感觉我不理解他。江礼坤在这里建议各位,如果想带好互联网团队,*先你要了解互联网,这样才能和下属同频,顺畅沟通,否则就会和C总这样,悔之晚矣。

四、体系不完善,坏死

*后一个令传统企业转型失败的原因,是体系问题。大部分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时,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很多企业上来就是先建个网站,然后选个**方法就开始实施。而在选方法时,往往也都是随大流:前几年微博火,纷纷研究微博;这两年**火,纷纷上马**。互联网不是这么转型的,网络营销也不是这么做的,网络营销分三个层面:战略层、策略层、战术层,战术层又分战术策略和战术执行。具体操作时,自上而下,循序渐进,要先选择方向、再考虑模式、然后选择策略、接下来战术计划,*后操作实施。像**、微博属于战术层,是工具,这类战术方法是在末端。而很多企业是先选择方法,一切以方法为核心,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很难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甚至*后以失败收场。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