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Google的执行董事长施密特来了一趟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他提了个挺诱人的创业培训计划—提供导师,资助表现出色的香港创业者访问Google的加州山景城总部以建立更广的人际网络等等。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挺怀疑他能不能挑出符合条件的人。一份今年初发布的“穗台港澳青年创业比较研究”显示,香港年轻人的创业意愿与信心*低。
可奇怪的是,同时人们可以列出一大堆香港是互联网创业**选择之地的理由。香港成立公司的手续简便,税制也简单,有着***快之一的宽带网络,香港人对电子产品也有着**的更新热情。
房租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为创业者准备的共用工作空间已经在不断增加,我知道的至少就有7个,分布在包括地点不算偏僻的荔枝角在内的香港各区。可让人丧气的是,除了搞笑图片网站9gag和对讲机应用Talkbox,就没有什么好的创业点子起源于香港了。
我可以想象香港人怎么算这个机会成本。在香港,医生、律师和金融从业者是社会认同度*高的三个职业。除了因为这些职业本身收入很高外,所在的也是香港*具优势的行业,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他们的父母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这三个行业是*容易出人头地的。
基于这种对行业的判断,香港的大学里商科和法律专业录取分数*高,信息工程之类的专业则几乎垫底。结果就是,互联网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少。
对,还有*的问题。风投们确实也对香港越来越缺乏兴趣,可香港的**并不是不愿意投资互联网行业,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就支持着Facebook、Siri、地图公司Waze等,还有*近在Facebook上很火的漫画生成应用Bitstrips。
盛大资本投过的香港项目只有Talkbox。它的投资总监王罡跟我说,香港项目太少,投资人不愿意一趟趟地来,而每次只看一两个项目。加上内地的LP不理解香港市场,沟通和案子的管理成本太高,客观上就造成了对香港的创业团队关注比较少。
而一个香港的连续创业者则向我抱怨,每次需要风投的时候,他要么前往新加坡,要么前往硅谷。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内地找*,他的回答是“感觉新加坡和美国的投资人更容易懂我的想法”。
华欧创投的合伙人张永汉对香港互联网创业者的评价是:视野太小。香港不过700多万人,狭小的本土市场决定了它的潜力十分有限,所以张永汉给的建议是,要么瞄准内地市场,要么做国际市场。
香港人并不缺好点子。我在香港常用一个和大众点评类似的网站,叫“OpenRice开饭喇”。OpenRice成立于1999年,比大众点评还要早上4年,但OpenRice在许多细节上都要做得比大众点评粗糙。比如,打开OpenRice的手机App,会突然冷不丁地弹一个广告页面出来,非常影响体验。
香港的互联网创业者并没有那么了解内地,也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了解国外。有一次,张永汉和一位香港的互联网创业者聊天,被问到打算从哪里开始进入内地市场时,这位创业者给出的回答是,我的内地策略是先做海南岛,因为在那里我认识人。而且更让张永汉担忧的,是他发现有的香港团队对内地市场有点排斥,更不了解内地是不是已经有团队在做类似的产品。
如果要把目标市场放在内地,那么香港创业者需要了解内地用户的喜好、如何做营销和如何组建内地团队等一系列问题。要做好这些,恐怕留在香港还不行,得挪个地方。
不过,香港也不是毫无进步。*近我参加了为创新公司和投资人提供顾问建议的美国科律律师事务所(Cooley)的一次聚会,在那里我听到律师们在讨论,香港的互联网创业社区虽然还很初级,但成长迅速。原因是香港的投资银行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受到了重创,一些人离职后投身到前景被看好的互联网行业。
这是好事,财务是不少创业者的短板,有精于此道的人加入能让创业公司少吃些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