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清华博士当一线工人”“北大学生退学读技校”的新闻进入人们视野,这种“错位就业”“另类选择”又再度引发关于教育观、就业观的讨论。
正在走出校门的学生,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什么是“好”工作,应该由自己做主。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工科生就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能走上所谓另类职业道路的人,通常非常清楚自己内心想要什么,也有大无畏的勇气,不顾世俗眼光去一线践行兴趣和梦想——不值得尊敬吗?而**认为,在高等教育已经由**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当下,应该摒弃面子就业观,鼓励人们进行自由的职业发展规划。
另类就业讨论已不新鲜
“十年来,这种辩论的内在观点依然以学历论**”
*近,在上海某电力公司当了六年工人的谢邦鹏“红”了。
谢邦鹏本科、硕士和博士均在清华大学就读,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毕业后去供电公司当了一名一线工人。
面对“大材小用”的惋惜声,“浪费教育资源”的质疑声,谢邦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得很淡定。他认为,是否大材小用,要看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如何表现。如果作为一名博士,在一线岗位上工作多年碌碌无为,那自然是一种“浪费”;但他一直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所以这只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谢邦鹏也解释道,电力行业专业性强,没有基层锻炼和学习,无法适应相关管理工作。
也就是说,谢邦鹏当的这“工人”,并非大家想象中那种流水线上的低技术含量工种,而是前往更高岗位的“磨练”。但是,“工人”这个词,在传统观念里就和“低等岗位”挂钩,名校毕业生去做“工人”,总显得有那么一些“不匹配”。
其实,这一切都显得似曾相识。
2003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操刀卖猪肉消息爆出,引发了社会关于就业观和价值观的激烈辩论;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十年来,这种辩论的内在观点并没有发生改变:依然以学历论**,将“学历”和“岗位”挂钩,并将“岗位”分成了三六九等。
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去当城管、当月嫂、当掏粪工……“另类就业”盘点几乎年年都有;“就业难”不知何时起,成了每个求职季都会出现的“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曾表示,高学历者由于就业期望相对较高,不屑从事蓝领层次的工作,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教育发展水平,就会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
不过陆步轩们已经**是反面教材,2013年,他和另一位“猪肉才子”陈生一道被请回北大演讲。当时有媒体评论:“这是全社会的就业观渐趋多元、理性、务实的产物。”
大学生择业观日趋多元
感兴趣、有前景、能力匹配成**考虑因素
关于清华博士做电工的讨论还在进行,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四学生陆晶晶已经踏上了她的求职之路。“感兴趣”“有前景”“能力匹配”是她择业时*要考虑因素。虽然陆晶晶学的是金融相关专业,但对银行并不感冒,对公务员也兴致缺缺。
“我刚上大学那会儿连阿里巴巴和淘宝有什么关系都不知道,现在连**课的老师都要讲阿里巴巴与和谐社会了。”那些若干年前投入互联网行业的大学生,可能其选择当时同样不被人看好,被视作“另类”但现在呢?
作为北大学生,陆晶晶**理解那些名校出身但投身基层岗位的师兄师姐:“对于他们的择业选择,开心就好!至于是卖猪肉还是卖米粉,有那么重要吗?”
除了进入就业市场寻觅工作,还有人干脆选择了自己创业。常年专注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麦可思公司**周凌波给科技日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从2008届到 2013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自主创业比例在持续增长,从1.0%上升到2.3%。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是“机会型创业”,出于有创业理想、有好的项目机会、为了更好的收入和受人邀请而创业。
“要创业,身体得好。”今年刚刚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唐宇欣一直很忙,一周的工作时间是“12×6”小时。伴随压力而来的是身体的无声反抗,创业以来,她自己都能感觉到体质急剧下降。欣慰的是,他们团队打造的校园社交app“叽喳”渐渐走上正轨。
为什么不选择更稳妥点的生活?唐宇欣的回答是:“年轻有资本,还可以再拼一下。而且,说俗一点,要过上想买啥就买啥的生活,还是得创业。”创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创业模式一旦开启,和“稳定”“轻松”就绝缘了。“所以,如果要毕业就创业,还是得思考清楚自己是不是创业型的人,创业一定会吃苦,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煎熬。”唐宇欣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