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11点,贵阳学院博新楼里,来自贵阳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大三的学生殷雄正在专注地盯着眼前的3d打印机,里面正在打印的是她参加这次职业技能大赛的参赛作品。
随着打印喷头的旋转往复,一个立体模型逐渐现出“庐山真面目”。这个“长”着蘑菇的方形塑料盒盖子,从开始测量参数进行设计模型到作品出炉,殷雄整整花费了3个小时。
这是2014年贵阳地区高校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现场,殷雄和其他3个高校的12名选手正在进行3d设计与打印项目的比赛。比赛题目是给一个正方体的塑料盒子设计一个盖子,在限定了盖子高度、深度和重量范围的前提下,各参赛选手需要自行测量盒子的相关数据,利用相关软件设计好造型并打印出来。
教室的另一边,数控车工项目的比赛也在紧张进行中,来自5所不同高校的15名选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一个合乎技术标准的车床零件。与此同时,拿着摄像机穿行在现场拍照的,是参加摄影师比赛项目的选手,正在捕捉精彩瞬间作为参赛作品。
职业技术学校之间举办技能大赛已是常态,然而,在贵阳的普通高校间开展的职业技能比拼这还是*次。本次参赛作品的检测和鉴定工作均由市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比赛结束后,数控车工和摄影师项目理论和实操达到60分以上的将颁发****资格证书。把高校间的竞赛结果与职业技能证书挂钩,也是市人社局的*次尝试。
贵州民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老师赵敏说:“这样的比赛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挑战,像3d设计与打印这个项目,考的不只是学生应用软件和设备的能力,他们需要自己测量参数,还要考虑到材料的收缩性对精度的影响来进行自主设计。会思考,会操作,这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
真操实练——
掌握真本事的重要途径
贵阳学院的学生缘何能在这场职业技能比赛中“*占鳌头”?李疆老师对记者道出了“背后的故事”。“大赛的结果我们都没想到会是这样,但也在情理之中,这说明我们依托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应用型教学探索有了效果。”
据了解,贵阳学院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于2009年,由机械基础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电子电工实验中心等4个中心实验室、13个实验分室组成。中心为全校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平台,主要开展全校的金工、数控实习,以及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与检测、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机电类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种创新活动。中心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日本三菱电机自动化公司、德国慧鱼公司、北京数码大方有限公司等。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使教学更加融合于生产实际。此外,中心还定期举办学科竞赛活动,以赛促学。
作为一个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基地,中心指导老师李疆说,贵阳学院也切实利用起了这个平台。“今年8月份,在合肥举办的中国机器人大赛上,我们的学生拿到了全国**。这个结果是参赛学生们在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废寝忘食一个假期熬出来的,甚至还有学生把铺盖带到中心住在那里,力争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去做实验做设计。”
中国第二届工业设计大赛上,贵阳学院经历过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室实操训练的学生带着2件作品打进了全国80强,而此次全国总决赛,贵州高校共有7件作品入围。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1989年大学毕业的李疆曾是贵阳红星机床厂的总工程师,后来贵阳学院校舍在红星机床厂的厂址基础上建成,李疆作为***人才引入到学校做教授,原来的工厂车间成为了贵阳学院的金工实习基地,很多技术工人也留下来担任金工实习老师。
“因为在企业做过工程师,我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教学中也会更加注意引导学生们多做实操训练,锻炼他们动手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更需要在实操中解决问题。”李疆告诉记者,“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从业者,更应该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