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宋·苏东坡《寒具》
在旧京南城,提起王家的烧饼、焦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家老祖宗个个相貌白净,身材颀长,众人又在大号德顺斋之外加以俊王雅号,这就是俊王德顺斋并举的由来。
早在清同*年间,王家老祖宗**瑞,在菜市口一带摆摊,维持生计。**元年在菜市口置办了**家铺面,起名德顺斋,后又在鲜鱼口内的梯子胡同、留学路、大沟沿等地发展了几家铺面,由**瑞的子孙们经营,**瑞的子孙有的经营本行,有的改了行,至解放后56年这几家铺面都进行了公私合营。**瑞的儿子王德海、王德珍,孙子王文仁、王文义、曾孙王鸿增等都在**企业中继续做着这项工作。
改革开放后,1992年,王鸿增在牛街又重新把德顺斋的字号亮了出来。虽说烧饼是普通百姓的大众食品,但*大众的食品做成百姓*爱吃的就相当不容易了。*先说和面,要和的软硬适中,不能沾手,佐料也有讲究,小茴香、花椒、大料等多位调料,经挑选,炒熟后细研,与麻酱和匀,均匀的抹在撖平的面上,卷好分剂,沾上芝麻,进炉烘烤,烧饼个个层次分明,十好几层,外酥里嫩,食后口齿留香,余味无穷。
再说焦圈:和面非常有讲究,要对好矾、碱、盐、水、面要活得匀,而和好后放上个把小时,炸焦圈的油要新,*候要掌握好,炸出来的焦圈,颜色要焦黄,形状像手镯,松香酥脆,老少皆宜,搁放七日皆不疲不软,掉在地上粉粉碎。而煎饼则用糜子米、黄豆,经仔细挑选,水磨做成糊状,摊成的煎饼裹上焦圈能立住不倒。
昔时,德顺斋买卖兴隆,名扬京华四九城,上至王孙政要世家,下至百姓都常常光顾店中。单单裘盛荣夫妇曾至此煎锅、摊煎饼。俊王家的烧饼、焦圈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厚爱和认可,于2000年被北京烹饪协会授予“北京名吃名点”称号;2001年***传人王鸿增被中国**研究会烹饪专业委员会授予“北京当代名厨”;2002年获得了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