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基因检测这件事儿的症结是:检测容易解释难。一份检测报告如果没有足够专业的人来解读,就是一堆无意义的数字而已。更何况,人类已经知晓的靶基因并不多。目前较容易了解到,该检测哪些基因来判断癌变进行到哪一步的,还只有宫颈癌、膀胱癌等少数几种,对比如卵巢癌、脑癌、肺癌的早期演变则变知之甚少。
也许是救*已经罹患癌症病人的刚性需求更强烈,相比较而言,科学在用基因检测辅助医生确诊癌症和为病人挑选用药组合方面的进展要更大一点。除了挑选传统的化疗药,还进一步衍生出了“靶向药”的概念:能**识别并杀死癌细胞,而不是把癌细胞、正常细胞全部杀死。每一个靶向药都有其严格对应的“伴随诊断”,这有些类似程序语言里的“if-else-then”,比如:如果检测某靶基因结果呈阳性已突变,那么用药;否则,不用药。
这类药*近几年在进入市场。就是*近几年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浙江贝达药业获准上市的1.1类新药凯美纳(Conmana)。这是一种由海归创业者丁列明研发的易瑞沙的高仿药,在中国***获得的评价是“民生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就”,可见中国癌症市场是多么的“求药若渴”。
在临床上检测基因,主要涉及两种业态:第三方诊断中心、检测试剂制造商。以后者来说,所有检测都要用到试剂,可以由医院或第三方诊断中心自己研发自己用,也可以从试剂制造商处购买。从产业链条来说,试剂制药商处在医院和第三方诊断中心的上游。由于医院的基因检测能力还普遍很弱,只有部分关于用药的检测是在医院进行的,涉及到诊断则基本外包给第三方诊断中心。
检测试剂其实是一门B2B的生意,竞争点主要在于*夺医院资源,与药厂合作进行靶向药伴随*疗的捆绑,以及,研发并拿到更多种试剂盒产品的S***注册证。目前本土试剂厂商中的佼佼者,有“厦门艾德”、“苏州为真”、“雅康博”等几家公司,分别有5种、2种、2种靶基因检测试剂盒拿到了注册证。特别是厦门艾德,除了拿证*多、*早外,还通过了欧盟CE认证获准出口,并与阿斯利康建立了战略合作,与易瑞沙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捆绑销售。
这是目前基因检测*成熟的应用领域,但由于需要建设工厂、拿到S***生产和注册双重资质、打通医院管道,门槛较高,竞争者数量相对市场容量来说还比较少。虽然很多小公司要与301、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医院建立了合作,但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先,这些医院没有必要向众多规模不一的公司采购试剂盒,一定会挑*好、*权威的。而且同等品质下,领先者有价格优势。再者,与什么科室合作?临床检测合作还是科研合作?与医院签约还是个人协定?天差地别。
第三方诊断中心的模式则可以有B2B、B2C两种。不过,目前比较大的机构都在集中精力做B2B,也即为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做服务。他们必须比医生更早了解国外的新兴检测方法,再说服医生接受这些方法以拿到服务外包订单。这种模式除了对技术实力、检测效率有要求,医生的认可度也极之重要。但如果只靠着医生关系网来推销技术,又只会是一桩规模有限的生意。
国内*大的几家第三方诊断中心,如“金域”、“迪安”、“艾迪康”、“高新达安”,大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业务是普检,但近年也开始进入基因检测。起步就定位在特检的“康圣环球”,目前是国内血液病基因检测的龙头,能承接世界上所有可应用于白血病临床检测项目的70%,正在向实体肿瘤、传染病、遗传性疾病等领域拓展。这家公司被谈论较多的是其拥有一支强劲的面向医生的学术推广团队,因为其核心管理层如创始人及CEO黄士昂、*席医疗官陈忠本身都是中国血液病、遗传学的顶尖专家,曾经参与该领域指南的制定,在医生群体里拥有威信。
但在去年领投了对其C轮2000万美元融资的KPCB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黄瑞晋看来,这家公司的*大竞争力在于其商业模式:不只推广自己的技术,演变成一个国外检测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的引进平台。如果这些技术和产品直接进中国,必须先做临床试验、再通过S***审批拿到资质,从零开始说服中国医生接受新事物也不是容易的事。而康圣环球的资质、市场份额、销售渠道,恰好可以嫁接各路资源实现快速商业化。已经进入其平台的就有:Illumina的仪器、试剂和检测技术,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包含检测技术、理念、程序在内的一整套知识产权。其他竞争者的优势还普遍集中在“点”上——某几种病的部分检测项目,尚未连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