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京,冬令鸣虫大多是宫廷御园、达官贵人、有*有闲阶层的玩物,鸣虫种类较多,如蟋蟀(俗称蛐蛐)、蝈蝈、油葫芦、金钟儿、咂嘴儿、梆儿头、金铃子。前三种秋虫,有三大鸣虫之称,自然环境下,秋虫的寿命不过一百二十日,*晚活不过十二月底。而京城春节前后鸣虫市场上出售的冬虫,是“虫儿把式”在暖洞子里 “份”出来的。如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这种有*有闲阶层的稀罕物,也被普通百姓所喜爱。
位于三大鸣虫之*的蟋蟀,又名促织、络纬、寒蛩,北京俗名蛐蛐。中国饲养蟋蟀的历史达千年之久,《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储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可见中国休闲文化底蕴深厚,渊源流长。
据清吴振棫著《养吉斋丛录》记载:“清宫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以绣笼储秋虫置于筵侧,盖自康颐时始也,时奉宸苑之北小花园内监以秋虫之子育之温室,如唐花然,遇筵宴则以之承应。自后遂行之,为恒制”。温室育唐花同时暖炕育鸣虫,可谓一举两得矣。《清宫词鳌山蛩声》诗云:
“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与几筵平。
秋虫忽向鳌山底,相和宫嫔笑语声。”
秋虫或养于匣、缸、罐、笼,以匣、缸、罐养者,喜鸣于夜,通宵达旦;笼养者,喜鸣于昼。
翁偶虹先生在《老北京人生活艺术之三》记载:“冬日养秋虫,以蝈蝈儿、油葫芦、蟋蟀、金钟儿、咂嘴儿为主,不只听叫,兼喜其形。蝈蝈儿以豆绿色须长翅阔者为上品,黄麻色次之。蟋蟀当以六、七厘者为贵(秋虫斗蟋蟀,须用戥子称,*大者八厘;冬日得六、七厘者为上乘),黑麻头、黄麻头、白麻头、螓椒头等品色不计,盖虫须为虫之神经*敏处,搭须交触,雄即思偶,思偶则鸣,金钟儿若鳏居,从未有自鸣者。咂嘴小于蝈蝈,亦呈碧绿色,头小翅丰,叫声咂咂,顾名咂嘴儿。此数者,体色均美,又善鸣。蝈蝈儿渊渊有金石声,油葫芦能叫十三个嘟噜儿,蟋蟀能锵然长鸣,彻夜不息,金钟儿则展翅声咽,愈展而声愈放,真如钟球在悬,噌宏泱泱。砸嘴儿声虽寸碎。而连续不休,响不聒耳,兼以体小而碧,入目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