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始建于晋代(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因前有柘树、后有龙潭而得名,原名嘉福寺,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故流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
唐代武则天时,更名龙泉寺;金代皇统年间(公元1141年-公元1149年),改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曾**旧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又改名岫云寺。前后名称更迭频繁,但俗名潭柘寺却流传遐尔。寺院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当时佛教还未能被民间所接受,因而发展缓慢。以后又出现了北魏和北周两次“灭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发展,后来逐渐破败。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潭柘寺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