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年发展,中国已然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2013年中国工业占GDP的37%,提供全国25%的就业岗位。在500余种工业产品中,水泥、发电设备、手机、计算机、彩电占**产量的50%以上,有220多种产量居****。中国制造业在**的比例约为20%。
然而,面对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新工业革命大潮,中国是否会丧失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看来,虽然目前中国是***大的制造业国家,但却“没有真正掌握制造”。“大多数中国工厂并没有掌握制造的核心材料、设备,以及工艺,他们仍然停留在组装加工的阶段,缺乏原创技术、缺乏创新。”李杰说。
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仍然徘徊在价值链的底端。绝大多数工厂还处于劳动密集的“规模化流水线”的工业2.0时代,尚未踏入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富士康在中国数十万人聚集的代工厂似乎可以被视为当前中国制造业主要形态的缩影。” 德勤中国制造业主管合伙人董伟龙说,他对富士康绵延数公里的工厂厂房印象深刻。
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给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据统计,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的工资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民工荒”的问题持续存在。在工厂向中国内地迁建的同时,相当一部分高度依赖劳动密集生产的外资企业,乃至一些中国本土企业,也在将工厂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如果说中国可以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用20年时间赶上美国,很难说是否会出现下一个依靠低成本崛起的‘中国’。”董伟龙说。
与此同时,让制造业重返欧美本土的呼声此起彼伏。尽管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回流”更多是西方**家们在经济危机困扰下的“一厢情愿”,“回流”目前尚未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毋庸置疑,中国过度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已经走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尽头。“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升级的十字路口。”董伟龙表示。
智能制造被视为制造业转型的出路,但在2014年德勤发布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与应用企业调查》报告结果却并不乐观。虽然在受访企业中超过七成认为开发智能制造能力非常重要,但截至2012年中国制造企业智能设备的应用比例仍低于30%,而在尚未使用智能设备的企业中,超过一半企业仍对引入智能设备持观望态度。引入智能设备的*大障碍是人力成本仍然相对低廉,同时企业内部缺乏相应配套、智能设备前期投资过高等也是束缚因素。一些企业管理者甚至感叹,对于智能化升级“现在升级现在死,现在不升将来死。”
持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看起来的确会让长期依靠低成本赢得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陷入“死局”。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情况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