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具有酥松可口,馅料均匀,枣香浓厚的特色。
制作方法:
将鸡蛋黄和小苏打、白糖搅拌至白色后,加入适量水,继续搅拌均匀,再加入白油搅匀,再加入面粉搅匀成面团;将桃仁、枣泥制成馅料待用;将面团摘剂,擀成皮,包上馅料,按扁团围成扁圆形,打上印戳;将黄锅盔生坯放入220℃的烤炉中,烤10分钟出炉即成。
北京的黄锅盔以枣泥为馅料,具有酥松可口,馅料均匀,枣香浓厚的特色,实际上是点心。现在很多的超市还有销售。
锅盔始于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要比唐早1000多年,可以参考《大秦帝国》中长平之战的部分。相传,唐朝时高宗皇帝李*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法门寺门前的锅盔*初选取中乾县东北25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而改选在乾县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风景优美,是当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位于京都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属于乾位,故将陵墓称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天长日久这样干,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调技艺。
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替父亲去做工,因人多而活又繁重,饭食往往不能按时吃,困苦不堪。有**,他肚子饿的实在撑不住了,便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勺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特的锅盔馍。相传武周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锅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