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凡客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步入危机,或许是从今年4月份与李宁[-4.50%]的合作让陈年有了“做第三方*快*”的想法开始。
当时李宁的产品在凡客上卖得非常好,凡客对外宣布要“开放”,做凡客之外的品牌。也许,这就是后来被业界称为“下水道”的起源,很多公司的库存到了凡客都能被一*而空。
5月,某凡客员工开始感到公司“非常慌张”,那个时候凡客在做一场突如其来的“招商会”,凡客第三事业部和第七事业部也参与进来,当时在上海招了500多个品牌,但第三、第七事业部和V+部门形成了内部竞争,开始内部争夺客户。
大量第三方品牌入驻凡客后,凡客开始改版。
凡客提取这些入驻的第三方品牌销售额的5%作为凡客自己的佣金,由于扣点不高,越来越多的品牌都想进驻凡客,凡客对这些品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要流量给流量,但这又对凡客自己的品牌产生了冲击。由于2012年年底的清库存还算“成功”,这个时候,凡客的仓库中已经没有多少自己的产品了。
“那个时候大家都说**的意思是,我们不用花那么大的力气自己去生产了,就卖第三方的产品,反正总有货可以卖。”这位凡客员工透露,然后凡客就开始走买款模式。
这个时候一个小道消息开始流传:各个事业部的老大开始离职,例如运营部门的老大贾加,大约是2013年的八九月份离职。
而V+部门的副总裁崔小琪也在此前后离职:由于第三和第七事业部一起都在卖第三方的产品,V+部门实质上已经等同于解散。也有凡客员工回忆,在搬到亦庄前,V+部门已经被实质上“裁撤”。而陈年的说法是,V+和第三、第七事业部合并了。
一位凡客的供应商则指出,崔小琪就是在V+与其他部门合并的时候离开的。
此后,凡客内部掀起了一次“品牌保卫战”,又改版。再之后,凡客又开始做“闪购”APP,这个“闪购神器”只卖第三方的产品,没有凡客的自有品牌产品。
“结果没做两个月,闪购模式又不做了,开始回归自有品牌。”该员工回忆,“那个时候凡客将第三方要支付的佣金从5%提高到了20%,结果就是很多品牌自己离开,只带一些有*的品牌玩。”
不过,这个数字经许晓辉确认是“10%”,唯品会这个数字大概是25%。
紧接着凡客就开始裁员、搬家,尤其是V+部门裁得特别多。而员工的感觉是,搬家这件事很早就放出消息,就是公司想借着搬家裁员。结果很多员工走的时候,两三个月前的公务支出都没有报销完。
一位2012年离职的凡客员工称,凡客在2011年7月份有过**次大裁员,2012年7月-10月有一次暗地的裁员,那年的6月后,凡客的大规模户外投放基本都停止了。
到了2013年的同期,凡客又再裁员,并且将总部从北京市内搬到了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