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鼻烟壶内画是由明清时吸鼻烟发展而来的。吸鼻烟的习惯*先起源于烟草的**者印地安人。
明万历年间,西方人把鼻烟传到中国。
1696年,清代康熙帝设立了****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设工大臣和外国使臣。鼻烟壶成为八旗子弟夸耀地位、身份的象征之一。
比较公认的是内画鼻烟壶诞生在嘉庆年间。现(21世纪初)存世出现*早署名的内画鼻烟壶,是清嘉庆年甘桓文的作品,他*早的作品作于1816年,1860年停笔,多以甘桓署名,后来也有以甘桓文、一如居士、半山、云峰等署名。内画的出现使鼻烟壶工艺达到“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并逐渐形成了北京的京派,山东的鲁派,广东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
1949年后,北京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内画工艺有了明确的师承关系。
20世纪60年代,艺人王习三在继承北京明、清**老艺人叶仲、三技支的基础上,融合内画名家流派之特长,**了“冀派”,成为第四个内画流派。
1968年,各国收藏家成立了“**中国鼻烟壶学会”。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外艺术交流的的发展,内画鼻烟壶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走向世界,被更多人了解和认识。
21世纪初,内画鼻烟壶荣获了***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并于2006年被列入**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派
京派
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皇都,百业兴旺,人才咸集,经济文化发达,内画鼻烟壶就是清代中后期京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内画鼻烟壶四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历史*为久远。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王朝的皇都,也内画鼻烟壶的发祥地,百业兴旺人才咸集,经济文化的发达,蕴育出内画鼻烟壶艺术有着必然性,内画画工们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地形成诗、书、画印并茂的京派艺术风格。
当今,内画各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历史也*为久远。京派内画是内画鼻烟壶领域极有势力的一派,其内画历史比较长。有的研究者依据京剧中有四大名旦,提出京派内画鼻甲有四大画师,即登堂入室的马少宣、雅俗共赏的叶仲三、阳春白 雪的周乐元。实际上,上述3人的创作风格不**一致,例如周乐元好仿新罗山人笔意,马少宣好书随意,叶仲三好画花鸟人物。如果说叶仲三曾刻意仿过周、马之作,那么他们之间确有--种风格上的联系。不过,从总的来说,京派画**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们的内画作品具有很强的"文人味",内涵深远,意境无穷。京派内画**的*相通点是笔力严谨,画风苍劲有力。
20世纪50年代,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尘封多年的内画壶工艺也成为出口创汇的一员。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请出了被迫改行的**内画家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菶祺,使其重操旧业,培养学员,传授技艺。1957年叶菶祺之女叶澍英跟随其父学习内画,1958年王习三作为**个外姓弟子拜叶晓峰、叶菶祺为师学习内画。1960年刘守本和丁桂玲(已故)拜叶晓峰、叶菶祺为师学习内画。而后确定由叶晓峰主要教授王习三、刘守本,叶澍英和丁桂玲则随叶菶祺学艺,当时的北京内画只有六个人。
叶派内画 折叠 编辑本段
形成 折叠
叶派内画创始人叶仲三**,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卒于1945年。堂号“杏林堂叶”。
叶仲三
叶仲三**
他与内画高手周乐园,马少宣,丁二仲被称为“京派内画四大名家”。
发展与传承 折叠
叶仲三的作品来源主要是晚清和民国初年社会上所流行的一些画册,如《古今名人画谱》、《飞影阁》等。叶菶祺**人物题材的画主要取自《三国志》、《聊斋》、《红楼梦》等书中的插图,色彩鲜艳而有情节。他创作的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草虫、博古等无所不能。他画的聊斋故事活灵活现,红楼人物栩栩如生,被称为“内画人物一绝”。
叶仲三在1945年离世后,他的长子蓁祯、次子蓁禧、三子蓁祺,以及叶蓁祺之女叶淑英,继承并发展了叶派内画艺术。叶淑英**是当今叶派内画唯一一位嫡传人。
此后叶派内画又先后吸收王习三,刘守本,丁桂玲等为外姓弟子,叶澍英**王习三还在河北衡水创立了冀派内画,为发展叶派内画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