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老字号手艺传承难

2015-02-24来源 : 互联网

在这排封顶起来的小平房里,王师傅正在专心地糊灯笼。

红灯高挂年味浓,大街小巷映着喜庆的红色,孩子们可着劲儿地在胡同里撒欢儿。有着70多年历史,至今还保持纯手工制作大红灯笼的美术红灯厂,接近年关倒显得有些冷清,“过个两三年你回来再看,厂子里可能就没人喽”。

胡同深处有群手艺人

绕进七拐八拐的胡同,东城区幸福北里12号楼外的胡同内,一座看起来像是居民住宅的红色的大铁门显得十分扎眼,大门的牌子上写着“美术红灯厂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华***”的字样,四五位年龄在50岁上下的老师傅在院子里正围着一只1.5米左右高的大红灯笼忙活着。所谓公司,其实就是百来平方米的一排胡同小院,过道上方搭盖起遮阳罩而已。红砖地上摆放着四五个已经成型的大红灯笼,墙脚堆放着一些还没打磨好的木料,过道一张破旧的折叠桌上放着红布、针线和一盆浆糊。

“这十来年折腾了好几个地方,去年年底刚搬回来。厂子现在就剩我们老哥儿几个了,老祖宗的手艺传到现在不容易,能干**是**。”正在做活儿的金大叔笑得有点尴尬。他指着院子里正忙活的几位老师傅,“这些都是老手艺人,如今老哥儿几个主要做灯笼,偶尔也接几盏宫灯的活儿。”万大叔拍了拍身边的一位老师傅,“厂子里会做宫灯的,就剩他一个人了。”

宫灯“掌门”无奈空得闲

53岁的郭燕青祖上就是木匠,打小跟父亲学做宫灯。说起这门手艺,郭师傅打开了话匣子,“黄花梨的骨架、玻璃的画屏、水墨的工笔画,嘿,那漂亮啊。”据郭师傅介绍,一盏30厘米高、酸枝木骨架的宫灯,起价就得千儿八百,一盏红木宫灯得一万多元,“寻常人家难得有。”

“我们以前做宫灯的车间规模可大了,配件都得自己抛光、打磨,光是给玻璃片画画的就百来号人。那画画不讲打草稿,必须一气呵成,稍微有偏差就得作废,手上得真有活儿啊。现在做宫灯的就我一个,配件都是加工厂做好送过来,我再组装。”郭师傅眉毛一挑,凑过身悄声说道,“别以为组装简单,图纸是**的,我都记在心里。组装宫灯跟拼积木一样,没有图纸,你根本没法下手。”旁边几位老师傅吞吐着烟雾推搡着笑说,“燕青可是‘北京宫灯’***,那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004年起就没什么宫灯的活儿了,大的一单就只有去年APEC会议期间做了几十盏。”说到订单,郭师傅叹了口气,并表示平时一年就卖十几盏。“没生意我只能帮做红灯笼了。”

手拿把攥几十道工序

25岁的小刘是厂里*年轻的员工,也是目前厂里**一位做灯笼的“学徒”,“做灯笼*难的就是捏样儿,灯笼方圆就看你捏得好不好。”小刘腼腆地挠了挠脑袋,“我师傅今年56岁,打一进厂就一直负责给红灯笼捏样,现在全北京会捏样的技师也没几位了。”

小刘的师傅王大叔话不多,在干活儿的时候喜欢小声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心里盘算着灯笼成形后的样式,“竹条劈开的时候粗细就不一样,捏样就是要让灯笼出灯型。”王大叔掐着一根龙骨道,“要给它矫正,撑开的粗细与上下灯底距离都要合规律,从下往上捏,腰鼓这地方一定要圆,不能偏不能往下沉,不然*后做出的灯笼歪七扭八。完事儿了糊上红布,把多余的布料裁掉,边缘缝紧,再贴上云片就齐活儿了。”王大叔抬了抬厚厚的棕框眼镜,“做一个灯笼至少得要几十道工序,怎么也得能挂够四个节日才算合格呢。”王大叔手指敲着立在墙脚还未装箱的大红灯笼,小声嘀咕着,“多好的东西,咋就没人买呢。***、西站,这几年就靠这些订单养活着,照这样还能再折腾几年?”

讲述

忆往昔 年产灯笼上万盏

54岁的万大叔1983年进厂,一干就是30多年。“那会儿要说做灯笼,咱这北京*一份儿。1956年才正式成立美术红灯厂,上千平米的厂子,300多号人。1999年还评上了中华***呢。”万大叔拍着胸脯一脸的骄傲,“厂子前身叫‘文胜斋’,得有200多年,咱这手艺都是老师傅手把手亲传。”万大叔嘴里抿着给灯笼缝边的针头乐呵呵道,早在1915年,“文胜斋”的宫灯曾以部分产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为国家赢得**两块、奖状两张, “这事儿都是老师傅嘴里传下来的。”

“厂子八几年那会儿生意*好,订单特别多,一年得做上万盏灯笼,现在一年能卖出去200盏就不错了。以前厂里十几个车间做的都是木匠活。”

贵坚持 老样式老手艺

左德胜大叔今年50岁,1982年进厂,是目前厂里门市部的负责人,也是几位老师傅公认的“领队的”,厂里大小事务都要由他经手。左大叔介绍,2004年美术红灯厂改为股份制,此后便慢慢放弃做小尺寸的灯笼,“小作坊越来越多,地摊上挂的小红灯笼基本都是从外地进的货,塑料壳子、铁丝龙骨,整个灯笼轻飘飘。我们用料好,可成本高,没有竞争力啊,后来就不做了。”

“现在咱们这*小的灯笼也得直径1米2,*大3米5,挂在***上的,喜庆。2004年前,咱们做灯笼的原材料都是自己加工,好十来米长的大竹筒,拿着十字刀站在墙上往下劈,再用砍刀劈成宽窄差不多的竹篾子。洋纺的红布,含蚕丝,都是订做的,咱用料子实在啊,1.5米的灯笼,至少8块布15米。跟地摊上卖的那种灯笼摸起来就不是一身价儿,做红灯笼还得寻着老样式才好看。”

谈无奈 传手艺谁接班

另一位郭大叔今年57岁,是厂里岁数*大的员工,现在负责开车送货。“厂子撑不了多久啦,没有年轻人接班,我们几个干活的平均年龄50来岁,连竹篾子都劈不动了。现在我们就是组装配件,做细节上的手艺活,年轻人没人愿意学这个。前两年才来了个小伙儿,再往前有好几十年没来新员工了。”

郭大叔介绍,早年间厂里的员工都遵循着“父传子”的习俗,“爸妈在单位,招职工家属,以前我们刚进厂时都给自家老爷子打下手,现在我们的儿女可都不愿意再干这个。得亏还有好几位退休的老师傅,隔三差五就回来帮帮忙,我们就图个自在。”郭大叔顿了顿,扯了扯嘴角,笑得有些勉强,“明年我就退休了,这几天得给家里做个小灯笼,挂上灯笼才算过年啊。”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