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2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在京举办了**作家刘一达的新作《传世猫碗》书评会。刘一达的京味儿小说特点之一是语言的口语化,该书也营造出一种白话的语境,用京腔京韵讲北京的故事。通过对几个典型家庭和若干人物的描写,刻画了北京人豪放大气、侠肝义胆,而又中规中矩、顽固倔强等性格特点,浓缩了北京城从**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和各种背景不同人物的命运。赵大年、张颐武等作家、**也就此点评了京味儿小说的特点和当下京味儿小说的发展等话题。
“白姥姥”看出北京人性格
据出版方介绍,《传世猫碗》以御膳房于姓和彭姓两个御厨几代人的宿怨为伏笔,以老北京的“**美女”之一、大家闺秀白姥姥与老北京的“东城四少”彭三爷的旷世之恋为主线,以一个出土的成化斗彩小碗的迷踪为背景,以生活在当下的一对中年男女罗呗儿和秀儿的婚变过程为辅线,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作者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了理想主义年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纯真与虔诚,当今社会信奉实用主义的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草率与轻浮。
据了解,书中白姥姥是北京老太太中的又一种典型。刘一达表示,白姥姥既有老北京姑奶奶的范儿,又有西方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洋派;既有胡同文化的血脉,又有大宅门的家风;既有文化,又有姿色;既有淳朴热情、古道热肠,又有眉眼高低、人情世故;既有率直天真的一面,又有含蓄深沉的一面。总之,白姥姥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她身上体现出的恰恰是北京文化*本质的东西,既能显示出她的个性,又可以通过她的个性,看到北京人的性格。
根据读者真实故事创作
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背后,也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刘一达说:“这个故事在我的脑子里已经放了大概十多年时间了。实际上它是有生活原型的,也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大概十多年前,刘一达在《北京晚报》当记者,那时经常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信写得非常诚恳,希望能与刘一达见面。到读者家里见面一看,是一位老太太。“这个老太太确实在我接触的老太太当中是与众不同的,长得确实非常美,就像小说里白姥姥的原形,人也非常有气质。实际上家里就她一个人,养了两只猫,她是中学的英语老师,当时已经70多岁了。有一次老太太讲了她与老恋人已经40多年没见过了。老恋人因为被打成右派发到青海去了,这个老太太在老伴儿去世后,想跟老恋人见见面,因为老恋人在青海一直也没有结婚,她想把他接回北京。后来都已经说好了,这边房子都腾出来了。突然就没有音信了,老太太非常纳闷,专门到青海去了一趟。得知就在那个时候,老恋人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为了不给老太太带来麻烦,他到深山里**了。这事一直埋藏在老太太心中,她一直想写出来。后来老太太也去世了。我反复琢磨,怕把这个选题糟蹋了,*后写成了这本书。”
刘一达将于4月9日上午9点在玉渊潭公园红领巾广场与读者见面,并现场签名售书。
思考京味儿小说
京味儿语言展现“爷文化”
在当前时代特色下,京味儿小说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话题。**作家赵大年谈道,他曾听到有关京味儿小说的四条定义:**,运用北京语言;第二,描写北京的人和事;第三,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第四,发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刘一达在这方面是行家,他的语言很好,邓友梅的语言也很好,再往前说,老舍先生的语言也很好。赵大年还谈道,北京话的词汇、语汇特别丰富,表达能力非常强,刘一达的作品就有这个优点。此外,北京有一种“爷文化”,“二道贩子是倒爷,登平板三轮车的是板爷,暴发户是款爷,像我这样耍嘴皮子的是侃爷,当兵的是兵爷,还有光膀子上大街的是膀爷。刘一达作品里就有‘爷文化’这个劲儿。”
北京*变中迎文化挑战
评论家张颐武认为,北京的文学里很大特色就是对传统北方民俗文化的表现。刘一达的作品把民俗穿插在里面,穿插得非常自然。另一方面,他把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剧烈变化中的生活形态,**表现了出来。张颐武同时认为,北京在近30年里经历了一些深刻变化,北京原有的文化被冲击得也很剧烈,在**化过程中,很多文化已经渗入北京文化。北京的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文化记忆、文化精神里关于老北京人的一套生存智慧、民俗,该怎么保存与传承,都变成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