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0岁的宁一青大学毕业,满怀建设国家的**被分配到国华北京热电厂的前身——北京**热电厂工作,直到1985年离休。
1977年,宁一青的儿子李嘉余从部队退伍后子承母业,成为电厂的一名工人,一干就是38年。还有一个月,60岁的李嘉余也将退休。
60年,一甲子,建于1955年中苏“蜜月期”的国华北京热电厂几经变迁,为北京奉献了两万余天光和热之后,于上周五辉煌谢幕。60年,两代人,分别将炽热的青春献给同一座工厂之后,所有关于这里的一切事物将化为回忆印刻于内心。
3月20日,一个普通的周五,运行60年的国华北京热电厂在这**正式关停。
当负责送电的一号机组停止运转的一瞬间,在电厂工作了38年的李嘉余一个人躲在5米外的控制室内,不敢看窗外。
李嘉余说,电厂要关的消息一直就没断过,“有人看过北京CBD的规划图,电厂就不在上边了。”
接到关停那一刻放声大哭
虽然大家都知道电厂未来的命运,但并没有具体关停的可靠时间,一切如常。上个月刚过完春节,厂里的职工接到通知,电厂将在3月20日关停。这一刻,所有的人难掩伤怀,脆弱的女职工当即放声大哭。
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倒计时内,电厂开始有计划地为关停忙碌:每天要存储3500吨到4000吨煤炭的储煤罐被逐渐腾空;3月13日,*后一列运煤*车进厂;3月20日凌晨,厂里大部分的机器已经**发声……
这段时间,电厂的职工尽量走遍工厂的每一寸土地,留下每个细微之处的影像,一些退休职工甚至跑到车间的汽轮机前,用手机录下听了一辈子的,熟悉却即将消失的轰鸣声。
这声音,也伴随着李嘉余的母亲度过了*热的青春。1957年,30岁的宁一青从重庆大学动力系毕业,分配到建成仅2年的北京**热电厂(国华北京热电厂的前身),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工厂的锅炉间、厂房都留下这位女技术员的身影。
“母亲对厂子的感情很深,1985年离休以后依然关心电厂的事情,只要有活动,比如书画展什么的,她都要参加。”李嘉余说,得知电厂要正式关停的消息后,他便告诉了母亲。虽然老人没说什么,但李嘉余可以感到母亲的不舍之情。那天晚上,他看到88岁的母亲*自翻看着相册里的老照片。“母亲肯定是想念厂子了。”李嘉余说。
李嘉余又何尝不是呢,他早把工厂当成了第二个家。“这里有我的青春,是我人生的重要驿站。”他说。
关停的日子越来越近,作为维持北京这座特大城市电力供应的电厂不能有丝毫闪失。所有的职工很快便从不舍的情绪中调整过来,每人站好属于自己的*后一班岗。直到停机前,每天的工作流程同往常一样规范。
李嘉余说,3月20日上午厂区关停,下午一些职工就接到新通知,第二天到位于高安屯的新厂区上岗帮忙。
昨日午饭后,作为留守人员的李嘉余走在关停后的厂区,看着空荡的马路,以及路边悄然绽放的玉兰花,他轻声感慨:“从来没见过这么安静。”
母子俩在厂里相继奉献60年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国家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大规模修建电厂、钢厂、机床厂、化工厂、棉纺厂,提振贫弱的工业实力。
位于北京东郊的**热电厂就是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工程,于1955年建造的。当宁一青从西南一隅的山城重庆长途跋涉来到电厂报到后的第二年,电厂的**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开始为首都奉献光和热的历史。
那个年代,人们的工作热情极高。从李嘉余记事起,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公主坟的家里到长安街东头的工厂上班。他的童年早已习惯了没有母亲陪伴的生活。
1977年从部队退伍后,李嘉余面临工作选择。这时电厂正好招工,待遇也不错,在母亲宁一青的鼓励下,作为子弟的他幸运地进了电厂,成为热工车间的一名工人。
“当时厂里都知道我是宁一青的儿子。很多人都在看着我做的怎么样,我不能给母亲丢脸。”李嘉余说。
关于母亲的工作经历,李嘉余都是进厂后听自己的师傅说的。“一次厂里的锅炉出事了,母亲不顾危险冲进锅炉房进行检修。”他说,就这一件事,厂里的老职工没有不佩服他母亲的。
后来,宁一青从事管理工作,她的严厉和大嗓门在厂里也是出了名的。上世纪80年代,**下班,李嘉余路过办公楼,就听到母亲在训斥一名安全管理人员。“她是厂里的老大姐,虽然在工作上对别人很严厉,但她讲的道理别人都认可。”李嘉余说,电厂的工作无小事,母亲是对事不对人,她对安全生产要求严格,就是避免操作人员重复发生错误。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李嘉余一直牢记母亲的教诲。进厂38年,从老的热控机组到新机组,除**代热控设备没有接触外,都经他手更换过,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安全问题。
再有一个月,60岁的李嘉余将退休。他骄傲的是,自己和母亲一样,把一切毫无保留地给了工厂。
一切都是为了北京的蓝天
李嘉余进厂的时候,电厂的厂房和设备已经使用了20多年,显得有些老旧。负责全厂仪表等热控设备检修工作的李嘉余记得,锅炉安全门每年要排放几次汽,每次放汽的声音震耳欲聋。“一次厂区西门有一辆马车经过,听到这声音马都惊了。”
再比如每年冬天烧煤,厂里使用水膜除尘方法,没有脱硫工序,煤里的硫等污染物不能彻底排掉,设备的除尘效率只有70%,工人每天下班衣服上会落一层灰点。
虽是北京市重要的集中供热热源和电力支撑点,但局限于当时电网规模小,发电容量只有30万千瓦,即便满负荷运转,北京缺电现象依然很严重,要实行分区限电。电厂的直供电主要输送到主要政府机关、使馆区等东部区域,供热主要面向北京东部的工业企业用热。李嘉余也坦言,当时的目标还是保证企业和居民的供电供热,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太强。“电厂周边的工厂,烟囱冒的都是黑烟。”
在电力和热力缺乏的年代,电厂的职工单身宿舍不会停电,电厂的浴池热水足,电厂的旅馆冬天进屋都要脱毛衣,这些现在看似平常不过的小事,却在当年都是外人眼中*为羡慕的事情。
直到1995年以后,随着北京用电负荷紧张的趋势得到缓和,社会才开始关注环保。这一时期,电厂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逐步改进节能环保设备,减少污染对蓝天的危害,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环保标准,原来落后的水膜除尘改为先进的电除尘,后来又引进脱硫设备,除尘率明显提高,能够达到90%,属于全国领先。“电除尘以后,夏天看不出锅炉在冒烟,只有冬天可以看到白色水蒸气。”李嘉余说,1995年以后,电厂周边的很多工厂陆续搬迁,只有热电厂一家,矗立在厂区那根200多米高的烟囱也成为长安街上*后一根烟囱。
而随着上周五国华北京热电厂正式关停,将为北京市削减掉130万吨燃煤,占到今年全市压减燃煤的总任务量400万吨的近三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国华热电厂的关停,将为北京的蓝天做出重要贡献。熄*后的长安街*后一根烟囱,将见证北京环境的历史性改变。
“希望很多年后的某**,再次来到电厂的厂址,可以回想起我们当年所有的付出和牺牲,为了保证北京的环境都是值得的,也就无怨无悔了。”李嘉余说。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