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味道的农家故事——老农民

2015-01-29来源 : 互联网

应该说,《老农民》的剧名实在并不讨巧。农民且老,这样的题材在一个浮躁热闹的时代,也真的不够引人。不过,如同徐老怪的《智取威虎山》可以催动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些人进场追捧,大妈及其所能半推半就拉动的家人,对曾经的旧时光,也是不妨借此作一番体味和回顾的,尽管农民这个题目依然略显游离。

不过,高满堂老师用心用力培育的这个题材,却有着**不游离的意义。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要的正是粮食。古语有“民以食为天”的教训,革命导师***则有“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要条件”的精辟论断。七千多年前,本土的先民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我们无愧于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称号,农业始终是作为立国之本受到标榜的。即便经历了千年大变局的狂飙突进,这片土地的农业气息依然浓郁弥漫。在这片土地上,农民其实是永远不可以忽视的。

诚然,虽然主流话语体系从来强调土地、粮食和农民的重要,但曾经是革命主力的农民群体,在大多数时间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的处境。时至当下,农民工几乎成了农民的新身份,但既然叫“工”,则其并非依托土地生产粮食的纯正农民是不烦讨论的,这就像农民出身的人当了干部便**是农民一样,以后未必像臧天朔老师唱的那样:还会拿祖先留下的那把锄头。

只要留意当下的影像作品,不难发现,除了主旋律的制作,农村农民的题材几乎遭到了所谓商业运作的丢弃。虽然也时有打着乡村题材的连作剧集,但那不过是拿农村说事,流于泛泛,或者故作轻松,有意无意规避农村农民的实在生态。

高老师的《老农民》已经被媒体打上“寻根”和“史诗”的标签,某频道还用“感动13亿人”作为本剧的口号。实在说,“寻根”不免有些文艺的矫情,“史诗”与否也尚待时间的检验,“13亿”果然是个不错的噱头,而在一个年轻一代不辨粗粮细粮的时代,农民的后代肯否捧这个题材的场其实也是个未知数,但高老师此作的叙事所透露出的诚意,则是不容怀疑的。其实,由农民而连缀起来的土地和粮食,原是本土纵贯千年的大脉络,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数十年间的变迁作为编年式叙述的主体,高老师当然是聪明的。甚至剧中角色的姓氏马牛羊(杨)一应俱全,未必不是一种不着痕迹的隐喻。正如刘和平老师所说,今天的人依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要能把传统文化非常准确真实地呈现出来,感情共鸣自然会有的。的确,这个共鸣的唤起自然需要智慧和技术,甚至存在市场的风险,但在一个仅仅执著于培育不动脑筋只看热闹的低质盘桓的氛围下,也许真的只有用心用力的精细之作才能击穿嘈杂扰攘,引发群起关注,甚至缔造所谓现象级作品。

不必**、只有土地味道的农家故事正好应和了所谓接地气的流行语。农民的题材以大剧的形式表现,实在具有**上正确的绵密意义。这是一片农业文明发育绵长充分的土地,传统文明也浸透了深厚的农业底蕴,对农民的视而不见当然是一种忘本。在大多数农民集体有意识远离土地奔向城镇的时段,对农民和农村的回顾和记叙不免会带上一些伤感,或者引发某些触动,这倒反而是文艺所能对当下做出的一份诚实贡献。在一个减肥已然成为群体性风潮的当下,重温吃饱饭这个农业文明纠结千年的大症结,这份诚实的贡献算得上正逢其时。

本剧的用心用力当然也体现在演员阵容上。陈宝国其实已经不方便认为是*手的一线,但诠释过混不吝的白七爷,牛大胆的确该是他的菜。和他牛马同槽冤家搭档的冯远征,因为饰演过阴暗角色而向以恐怖闻名,这是一个演员*好的口碑,他对小人物的体味也许并不在大众认同之内,但地主家有头脑的儿子于他,无疑是得心应手的。灯儿的名字土而有料,女人可不就是让男人亮堂的灯嘛。牛莉一直算不上走红,惟愿她能借此照亮自己。其他脸上喷了高原红一样烟熏妆的一众参演,尽管人气说不上旺盛,或者早过了旺盛的时代,而演技则是靠谱的,甚至不乏戏骨,譬如雷恪生、白志迪、赵亮、高明、舒耀瑄,将本剧的底色衬托得十分熨帖。倒是人气略高的蒋欣,未必真的会演落户农村的城里女戏子,她虽然上娱乐节目的通告不乏自如,但就影像作品论,除了《甄嬛传》里的本色出彩,其他似乎尚不足观。

标签:北京文化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